|
本恩·于(Ben Yu)不久前还是一名哈佛大学的大二学生,如今是一家网上购物价格比较网站的创始人。
这位华人后裔视“常春藤”为“草芥”,因为他觉得哈佛的“核心课程阻挡了他的兴趣爱好”。
本恩不会写自己的中文名字,但这丝毫不能阻止他成为又一波辍学“闯硅谷”中的弄潮儿。
近期,美国名校学生辍学创业的新闻频频见诸媒体。
从比尔·盖茨(Bill Gates)到史蒂夫·乔布斯(Steve Jobs)再到马克·扎克伯格(Mark Zuckerberg),几经沉浮的互联网产业似乎迎来了新一波“童子军”。
弃学“落网”
今年一月,本恩决定辍学创业。
他告诉记者,自己中文名字的读音是Hao Ran,但却不知道中文该怎么写。
本恩最喜欢的食物是海参,最喜欢的颜色是白色。
他心中的创业图谱或许正像一只入水发制的海参不断拓展。
本恩自信十足地告诉记者,他正在建立一家网上购物价格比较网站,运用复杂的方程和读者对商品价格的反馈,在最短的时间内为网上的消费者找到最便宜的商品。
目前,网站已经进入最后的设计阶段,一两个星期内就会进入试运行。
“我的商业模式是通过用户资料或者销售提成收钱,例如,亚马逊等零售网站一旦有消费者通过某网站链接到它的网站上消费,就给中介网站4%或者更高的提成。”本恩说,“Facebook按照每个人4美元向商家收费,我的注册用户如果平均每人每年通过我的网站购买电脑等产品,消费1000美元的话,我大约可以提成80美元,这就是Facebook的20倍。”
本恩进入哈佛后就开始构想自己的网站和商业运营模式。
这是一条和他的“心理学家”学长扎克伯格(当年主修心理学)颇为类似的成长轨迹。
今年一月,本恩觉得学校课程占据了他太多的时间,于是辍学开始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网站创办。其间,他还不忘自己的另一个兴趣爱好,攀登了非洲之峰乞力马扎罗山。
本恩应该学一句中国俗语:一山望着一山高。
今年以来,美国许多大学生放弃门槛奇高无比的名校,吸引他们的是课堂外的花花世界。
其中,卡内基·梅隆大学的尼克·卡马拉塔(Nick Cammarata)放弃了计算机专业的学习,和他的搭档一门心思经营起一家名叫OPEN的网站。哈佛的苏杰·泰尔(Sujay Tyle)则准备发明便宜的生物燃料。
“电影《社交网络》交待了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的过程,很多年轻人很推崇这部电影,希望能在高科技领域建立公司。”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运营和信息管理教授乔舒亚·艾利夏伯格(Jehoshua Eliashberg)告诉记者。
争议风投
本恩逃离“常春藤”的做法让人无法理解?风险投资家并不这样认为。
彼得·赛尔(Peter Thiel)是美国网络支付工具PayPal的联合创始人,并且是Facebook的早期投资者。
他的非营利基金“赛尔基金”(Thiel Foundation)再次向有志青年抛出了绣球。
本恩接到了。
今年六月,本恩获得10万美元的奖金。按照规定,他可以用这笔钱来作为网站运营的费用。
风投的绣球可不像新娘背对嘉宾抛出的花球那样“无的放矢”。
和本恩一起获得奖金的还有20多名20岁以下的年轻人,他们手中拿着生物科技、新能源等各类高科技项目。
赛尔基金唯一的要求就是所有获奖者必须在两年时间里,全职投入他们的创业。相应的,就必须放弃学业。
事实上,这只基金背后更让人关注的是赛尔在硅谷的风险投资基金“创始人基金”(Founders Fund)。
赛尔基金的负责人詹姆士·奥尼尔(James O‘’Neill)告诉记者,他们还会对这些年轻企业家进行相关企业运营培训。
“同时,我们将介绍(风险投资)给他们。”奥尼尔说,“这不仅仅是一个学生项目,我们是希望他们能建立自己的公司。”
赛尔希望看到一个突破条条框框的创业世界。
“从Facebook到Space X(太空探索技术公司)到Halcyon Molecular(DNA序列公司),一些世界最有变革性的技术是由一些辍学的人创造的,因为他们有无法等到毕业就要去实现的想法。”赛尔表示。
然而,有些风险投资家并不同意赛尔的观点。
彼得·寇亨风险投资公司的总裁彼得·寇亨(Peter Cohan)指出,“自大的年轻人”最好能先读完书,并且获得工作经验后再创业。
他表示,赛尔虽然做过一些出色的投资项目,但他的投资资金却有很多是有去无回。
有报告显示,赛尔管理的基金目前还剩8.5亿美元,其中一半还是赛尔自己的。
另外,按照拜伯森学院(Babson College)比尔·拜格瑞伍(Bill Bygrave)教授的研究报告《人力资产和企业绩效:关于商学院学生成立公司的研究》,绩效最好的新公司一般由有十年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成立,而在创业上,年轻胜过经验只不过是美丽的谎言。拜格瑞伍认为,学生在学校能够获得的重要技能包括衡量机会和撰写商业报告。
而杜克大学创业家中心研究主管维维克·瓦德瓦(Vivek Wadhwa)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批评赛尔的做法。
瓦德瓦认为,赛尔误导年轻人并让他们以为“每个人都能成为扎克伯格”。
泡沫重现?
“硅谷生活在自己的泡沫中。它获得的是扭曲的观点。”瓦德瓦说,“所有现在发出声音的人都有着高等教育,如果彼得·赛尔不是斯坦福大学毕业的话,我们根本不可能听说他。”
有意思的是,《福布斯》今年四月评出2011年美国最佳风险投资家。前十名中九名毕业于斯坦福、哈佛、牛津等美国或者英国的名校。
今年以来,风险投资者又对互联网心动了,纷纷向这一产业投资。
Facebook和Twitter尚未公开上市,但二级市场对它们的估值已经堪比波音和福特。
十几年前即上一轮互联网热潮如今依稀重现。
两年前在曼哈顿成立高科技公司的一位企业家告诉记者:“我目前根本不缺钱,我现在想方设法的是怎么把钱花出去。”
扩张是他词典里的第一个单词。
“我上个月刚召集各部门主管开会,问他们部门有没有扩展的空间,需不需要再雇佣人。”他对记者表示。
专家普遍认为,互联网产业再次兴起的原因之一是,相比上个世纪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成本,现在从事这项事业大幅降低。
“泡沫说”争议依旧,艾利夏伯格不忘对“无心恋学”年轻人的教诲:“过去,对他们(盖茨等)来说找到风险投资并不像现在那么容易。现在可以找到很多人在等着投资的机会。但同时,这也让竞争变得更激烈,这和扎克伯格成功成立社交网络比起来,就没那么容易了。”
来源:第一财经日报 |
温馨提示:
1、本内容转载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
2、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3、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,请联系我们,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!
|